English

打石膏的手勇摘奖牌

1998-06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淑琴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我有话说

朱玉梅这个名字,对于吉林大学莘莘学子来说并不陌生,她曾荣获该学校大学生最高荣誉——“十佳大学生”,登上领奖台;她以名列班级榜首的成绩,被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;6月18日,吉林大学党委命名她为自强自立的优秀大学生。朱玉梅向厄运挑战,与贫困抗争,超越自我,追求卓著的故事,在校园广泛流传。

挑战厄运

1994年8月28日,朱玉梅这个来自湖北偏远乡村的女孩子,第一次独自踏上了北上的旅途。8天前,她兴高采烈地收到了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;目不识丁的父母看到女儿考上大学,乐得合不拢嘴,四处奔波,为女儿筹措学费、打点行装;刚刚40多岁的父母,为了让三个女儿都能读上书,忘我劳作、含辛茹苦,已过早地霜染两鬓……朱玉梅几度换车先到沙市,又于下午5点10分,乘坐从沙市到武汉的长途客车。8点多钟,当汽车行至仙桃市时,意想不到的一场灾难从天而降,她所乘坐的长途客车从十几米高的桥面上,冲破栏杆,翻到了早已干涸的河床上,全车36名乘客仅9人幸存。朱玉梅头部被撞伤,缝合了10余针,脑震荡,左手臂骨折,脊柱压缩性骨折,面部也受了伤。面对这一切,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她今生与大学失之交臂,再没有机会了。8月31日,昏迷了三天的朱玉梅终于苏醒过来,当看到闻讯赶来的父母,从小性格坚忍、刚强的她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,善解女儿心愿的父母也暗暗流泪。难道命运对她这样残忍吗?一个月后,她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。在父亲的陪同下,她头上缠着绷带,胳膊上打着石膏,父女俩忐忑不安地踏进吉林大学的校门。起初,他们担心学校不会接纳这个受伤的学生,当学校真正了解到她的情况后,终于同意她边体检、边治疗、边上课。

别林斯基有句名言:“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”。朱玉梅忍受着伤病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心理压力,开始了艰难的学习生活。她左手骨折,只能用右手做事;她脊柱压缩性骨折,由于压迫中枢神经而使其背部巨痛,且无法缓解,有好几个月,她只能趴着睡觉,每上一节课,都得恢复好半天。她顽强地坚持着,经过校医院的理疗,她的伤痛逐渐得到缓解。两个多月以后,胳膊上的石膏拆掉了,头上的绷带也解开了,学习、生活渐渐进入正常的轨道。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,她的高等数学成绩竟然得了90分,名列班级前茅,令师生们惊喜不已。

抗争贫困

朱玉梅来自一个贫困的五口之家,作为长女,她很理解父母的苦心;作为大姐,她更支持妹妹们的学业。随着两个妹妹相继升入高中,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了,长年艰辛劳作的父母,对于继续供养两个高中生和一个大学生,已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。父母几次想让她的大妹辍学打工,都被她劝阻了。她从大学二年级开始,就没再向家里要一分钱,完全依靠奖学金和她平时的勤工俭学的收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。大学四年的三个暑假,她从未回过家。为的是多做家教。她最多时曾同时做了三份家教,一天上、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,讲得口干舌燥,累得疲惫不堪。

1997年8月,即将上高三的大妹妹艳梅,由于交不起1500元的学费辍学了。朱玉梅闻讯后焦急万分,果断地决定回家一趟。在室友们的帮助下,她凑足了钱,立即赶回家,劝说了家人之后,又与中学领导和老师联系,办妥了一切手续,终于又让艳梅回到了学校。

朱玉梅的事迹不仅感染了同学们,也感染了许许多多热心的人们。在《长春日报》刊登了吉林大学特困生的有关情况之后,有一位不知名的读者还为她寄来了200元钱,嘱咐她一定要继续努力,帮助妹妹们完成学业。

超越自我

贫寒的家境和难忘的经历,使朱玉梅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。她踏踏实实地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勤奋学习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班级第一名,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,并获1995-1996学年华为奖学金;1996-1997学年东荣奖学金。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,她还辅修了计算机专业。

朱玉梅从没有因为受过伤要求任何的特殊照顾,在石膏还没有拆的时候,寝室里就能看到她一只手艰难地扫地的身影。那时,即使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,对她来说,也经常累出一身汗。但她却从不求人,用她的话说:“让我自己锻炼锻炼吧!”身体有所好转以后,她更是乐于助人。她在班级担任学委工作,经常帮助同学解答一些学习上的难题,且不厌其烦地讲解,直到同学弄懂为止。在假期中,她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她所在的小分队,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。由于她出色的表现,1996年她被评为校优秀团员。

朱玉梅1995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后,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1997年底,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实现了自己的夙愿。如今,朱玉梅已被保送为研究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